膜下內向灌溉管使用:
1、微噴帶布置間距
微孔水流射程在1石一3對米之間,為了保證較高的灌水均勻度,微噴帶布置間距以3對米為宜,即一般每畦鋪設一根。
2、配套數量
微噴帶配套數量根據單井出水量決定,單井出水量為40立方米/小時,需配3組,每組6-8根,(10米),單井出水量為25立方米/小時,也配微噴帶3組,每組4-5根,以便交替使用。
3、分水裝置
由于低壓管道出水口流量較大,所以在出水栓之后,需連接一段直徑為11毫米的分水"小白龍",每隔3對米設一個分水口,分水口由分水變徑三通做成,三通管徑為 110x40毫米。三通出水口與微噴帶連接采用快速接頭。微噴帶可以群管連片集中使用,也可單管單用。
4、調壓裝置
現行低壓管道的出水口一般只有0.2-0.5米的水頭,無法滿足微噴帶正常工作,必須對現有水泵和調壓管進行調整及改造,水泵揚程選擇需滿足低壓管道遠出水口達到6米的工作水頭條件(考慮微噴帶沿程損失)。低壓管道加微噴帶灌溉系統的調壓管適宜裝在離井遠給水栓處,這樣可以不需經常搬移調壓管。本系統的凋壓管高度一般需6對米,用軟管與出水栓上的特制三通管連接。
膜下內向灌溉管使用方法:
①輸水壓力調整。把水壓調至0.03-0.05兆帕,壓力過大易造成軟管破裂。沒有壓力表時,可從滴水軟管的運行上加以判斷。若軟管呈近似圓形,水聲不大,可認為壓力合適。若軟管繃得太緊,水聲太大,說明壓力太大,應予調整。
②供水量調控。灌溉水量要依作物的不同生育期以及天氣情況來確定,一般每畝(1畝=1/15公頃)每次灌水20立方米左右即可,掌握苗期要少,作物生長旺盛期要多,高溫干旱時灌水要多。沒有流量計顯示時,可通過軟管供水的時間進行計算,或根據土壤的濕潤度來判斷。雖然每次灌水的時間要受輸水壓力、軟帶直徑、軟帶條數、滴孔大小和密度以及流量等因素的影響,但一般多為2-3小時。采用75-1型土壤濕度計,按作物需要的適宜灌水量供水更為科學。在實際生產中,滴灌的蔬菜往往要比傳統灌溉的蔬菜易瘋長,所以要適當加以控制,避免影響產量。
③施肥技術。利用滴灌系統施肥時,可以購置專用的施肥裝置,也可自制。把出液管與滴管軟管的支管連接,將溶解好的肥料不斷加入施肥裝置,或是將化肥用微型泵或噴霧器壓入支管中,即可完成施肥。施肥一般在灌溉結束前半小時進行。導入肥料的孔在不使用時應封閉。